摘要 :
從2015年至今,27歲的隋娜經(jīng)歷碩士畢業(yè)、實習(xí)、工作,卻始終在做一件事:為自己的家鄉(xiāng)拍一部紀錄片。
她出生在國家三線建設(shè)時期開辟的鋼鐵廠——山東省萊蕪鋼鐵廠(簡稱“萊鋼”)。在上世紀70年代,時任濟南軍區(qū)司令員的楊得志將軍親自選址,在魯中山區(qū)丘陵山巒之中圈定了代號為“701”的鋼鐵建設(shè)工程。因為此地“靠山、分散、隱蔽”,萊鋼于1970年1月誕生了。
隋娜發(fā)現(xiàn),四十多年過去了,鋼鐵廠中大部分家庭都形成了三代人:第一代人大多從全國各地遷去萊鋼,如今七八十歲,基本退休在家;第二代人于十歲左右隨父母到了萊鋼,在這里工作成家;第三代孩子就是她這一代。如同命運回轉(zhuǎn),她們又各自分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。
2014年,隋娜考上中國傳媒大學(xué)電視編導(dǎo)方向的研究生。十多年里,她輾轉(zhuǎn)過中國很多城市,極少“回家”?!懊看位厝?,我都發(fā)現(xiàn)這個地方變化特別大,記憶斷層很嚴重?!彼迥认蚺炫刃侣動浾咛寡?,家鄉(xiāng)于她,仿佛是熟悉的陌生人。
如今萊鋼和濟南鋼鐵廠合并為山東鋼鐵,簡稱山鋼。“雖然我在外工作,可我不希望自己出生的地方?jīng)]有了?!蹦壳八迥鹊募o錄片《鋼鐵時代》已是家·春秋第三屆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劃入圍的作品之一。
“但采訪和拍攝還在繼續(xù)?!彼迥日f,她希望以三代人的故事引出鋼鐵廠的歷史和發(fā)展,再思考大時代變化對小人物命運的影響。
第一代組成復(fù)雜
萊鋼的地理環(huán)境并不理想,地勢中間高、周圍低,四面環(huán)山,多風(fēng)沙,少雨水。這里的山是缺泥少土的石頭山,這里的牟汶河只有汛期才能成流,這里在47年前才硬生生“拔地而起”了一座鋼鐵廠。
最早那批建設(shè)萊鋼的人于1965年左右就來到了這里。今年78歲高齡的楊必恭就是其中之一。
他是云南人,作為測繪技術(shù)骨干于大學(xué)畢業(yè)后被分配到萊鋼。從云南到山東,兩地距離甚是遙遠,“那時的就業(yè)形勢就是按國家分配,不是自己想去哪里,就去哪里?!?/span>
初來萊鋼時楊必恭被眼前的一切嚇到了:這里全部是深山和黃土坡,人們穿著大花布衣裳,言行舉止比外面落后了整整十年。他告訴隋娜,在“深挖洞、廣積糧、備戰(zhàn)備荒為人民”的口號中,他們那群測繪人走過了萊鋼每一座山、每一條路、每一寸土地。
而今年83歲的于光初安家萊鋼則是出于截然不同的故事。于光初倒是山東青島人,因響應(yīng)國家號召到大西北,支援三線建設(shè),直到萊鋼招人才找到機會離開連胡楊林都看不見的大荒漠。按他的話說,起碼自己是回山東了。
“你會發(fā)現(xiàn)第一代萊鋼人是很雜的,他們由省委機關(guān)干部、全國各地技術(shù)骨干、當?shù)孛窆ず鸵徊糠窒路湃藛T組成?!彼迥日f,“他們都在萊鋼建廠第一線,來自云南的楊必恭會說當時各方面不習(xí)慣,但于光初就覺得能來萊鋼挺好的。這是他們完全不同的歷史背景造成的?!?/span>
“好多人在歷史書上能看到‘三線建設(shè)’‘大煉鋼鐵’這些字眼,但當我面對這些老人的時候,我才覺得我是真正第一次了解這些歷史,走進這些歷史?!?/span>
第二代對萊鋼最有感情
“和第一代萊鋼人的‘百感交集’不同,第二代萊鋼人對萊鋼最有感情?!?/span>
隋娜說,第二代萊鋼人多是小時候跟著父母在外地長大,十幾歲時才來萊鋼?!拔夷赣H家里,就是七個兄弟姐妹都不在一個城市出生。他們到了萊鋼,目睹這個地方漸漸擁有自己的超市、醫(yī)院、學(xué)校、家屬樓,‘從平地起,出一座城’。”
“而且,雖然如今鋼鐵市場下滑,但他們經(jīng)歷過鋼鐵廠最好的日子。”隋娜了解到,鋼鐵廠到2005、2006年發(fā)展到巔峰。隋娜告訴澎湃新聞記者,萊鋼二代對這片既給予他們住所、又給予他們工作的地方充滿了感恩,“他們也不封閉于萊鋼。從工人做到領(lǐng)導(dǎo),他們的文化素質(zhì)和眼界也比較高。因為萊鋼的教育水平確實還不如外面,許多父母很早就有意識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。”
第三代分散在世界各地
隋娜在14歲那年,也被父母送出萊鋼。
“很多孩子初中就被送了出去,最晚到了高中也出去了。
2016年過年的時候,隋娜和還留在鋼鐵廠工作的表哥上了一次夜班,“我發(fā)現(xiàn)他作為還在鋼鐵廠工作的第三代,呈現(xiàn)出一種略顯消極的情緒。他是1981年生的,是我們家唯一一個還在鋼鐵廠上班的鋼三代?!?/span>
“大部分鋼三代現(xiàn)在分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,我也算其中一員。不像第一代需要艱苦奮斗,也不像第二代那樣中流砥柱,鋼三代們有很大一部分擁有良好的條件,可以出國留學(xué)、在外生活。尤其隨著鋼鐵的日漸飽和,出去了的孩子幾乎沒有人愿意回來?!?/span>
隋娜感慨,像表哥這樣回到鋼鐵廠就業(yè)的鋼三代,只見過萊鋼最好的時候,面對如今鋼鐵業(yè)的不景氣和弟弟妹妹的見多識廣,內(nèi)心接受不了也是情理之中。
“我就發(fā)現(xiàn),時代的變化對人的影響簡直是太大了。從第一代的國家分配,到第二代的子承父業(yè),到現(xiàn)在第三代人的自由選擇,每一代人的命運都彰顯了時代的特點。”隋娜向澎湃新聞記者坦言,她希望大家關(guān)注到的是一個大時代的變化背后小人物命運的改變。
“當然,我也希望因為我的紀錄片,人們還可以看到除了首鋼、寶鋼、鞍鋼,我們還有萊鋼這么一個地方。我們的工人也都是為了建設(shè)國家立下過汗馬功勞的,真的,人都不希望被遺忘,我們這一代人也不希望找不到回家的路。”
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也看了隋娜的成片。他評價:“這個作者從小是在國營大鋼廠長大的,片中有個人的視角、個人的感情和家庭的氛圍。而作為年輕人,更難把握的是時代的背景——這種大國企在計劃經(jīng)濟年代和市場經(jīng)濟年代的變化。在時代面前它必須這樣變,但又有一種難割難舍的感情在里面。”
我要評論: | |
*內(nèi) 容: |
|
驗證碼: | 換一張 |
共有-條評論